楼主: xias000
4101 10

[下载][原创]《理解劳动价值论》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粉丝

讲师

7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40 个
通用积分
0.6599
学术水平
5 点
热心指数
10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14120 点
帖子
382
精华
0
在线时间
5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22-12-12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p> 325628.doc (205 KB, 需要: 100 个论坛币)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4 18:57: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 价值论 价值论

52665.zip

65.06 KB

需要: 100 个论坛币  [购买]

[下载][原创]我的原创论文《理解劳动价值论》希望与大家交流讨论

本附件包括:

  • 理解劳动价值论 031006.doc

325624.doc

205 KB

需要: 100 个论坛币  [购买]

[下载][原创]《理解劳动价值论》

325625.doc

205 KB

需要: 100 个论坛币  [购买]

[下载][原创]《理解劳动价值论》

325626.doc

205 KB

需要: 100 个论坛币  [购买]

[下载][原创]《理解劳动价值论》

沙发
xias000 发表于 2006-5-15 15: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理解劳动价值论》摘要

本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本文主要基于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劳动价值论的阅读与思考,采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建立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通过对这一系统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价值源泉的一些观点进行批判。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社会 经济系统

每天提出一个问题。

使用道具

藤椅
elitezhang 发表于 2006-5-15 15: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s000同学的这篇文章确实是他本人历尽心血费时两年的习作,该文章获得全国经济学人才基地第三届学生论文优秀论文奖.很值得一看,所以我向大家推荐下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使用道具

板凳
阿儒 发表于 2006-5-17 12: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俺说两句话楼主可能不太爱听。个人认为,若是把别人东西拿来卖情有可原,但倘若是自己的,反而是开放了拿出来给大家看才好---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总是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才会有进步,最好是把自己的作品当作进步的阶梯,以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让别人评判。而不是以“自赏”的态度来炫耀。

而且当初坛子上很多大虾都是拿着数年思考的心血跑来交流的---区区两年能算得了什么呢?!!兄弟我对价值论都想了八九年了,不是连一个字都不敢往外写吗!!

---学无止境啊!!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报纸
xias000 发表于 2006-5-20 19: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你的批评

非常感谢你的批评。

我真的希望把我的这篇文稿删掉,烦请斑竹帮忙删掉。

对于你的批评,我更希望是批评文稿本身。当然,那可能会浪费你不少时间。

不过,还是要谢谢你,真诚的。

每天提出一个问题。

使用道具

地板
dpr91 发表于 2006-10-8 16: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理解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角度

本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本文主要基于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劳动价值论的阅读与思考,采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建立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通过对这一系统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价值源泉的一些观点进行批判[1]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社会 经济系统

一、引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2]在当前各经济学流派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自己明确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3]。无论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经济学如何发展,都不可代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而《资本论》可以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集中表述,在《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前提。

本文的目的在于采取合适的角度,来准确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或者说为劳动价值论“划界”。对这一工作是否能成功的把握已超出我个人现有能力,而本文则试图提供一种解决思路。这一解决思路是,从整体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依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建立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这一模型体现或反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的含义,进而对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加以界定。这一思路的合理性在于:1.它与马克思明确提出的整体角度相一致;2.它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3.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综合[6]。而我的思路是把商品经济社会(具体现象)模型化,表现为一个经济系统,进而通过数学直观[7]来理解其“蕴含”的劳动价值论(抽象理论)。这样理解的好处在于直观性、准确性、主体间理解容易达成共识性[8]

理解或评价劳动价值论方面的文章很多。其中罗宾逊认为“劳动价值学说,作为商品相对价格的一种理论,是在两个水平起作用。在一个水平上,它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联系在一起。”“在另一个水平上,它只不过是一种分析的工具。” [9]而从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角度进行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化的工作,就我的阅读范围所及,还没有发现。这便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下一节将建立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并依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明模型假设的合理性。第三节通过对系统模型的考察与分析来理解或界定劳动价值论。第四节是在二、三节的基础上对关于价值源泉的一些观点进行批判。最后是简短的结语。

二、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

在正式建立模型之前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商品经济”和“经济系统”。所谓“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10]本质上是历史范畴的经济形式或形态。“经济系统”,即经济结构,是对社会整体,从经济角度系统性认识的结果。因而不同于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局部分析,可以说是一般均衡分析。下面通过对商品经济社会的简化假设,及对假设的作用和根据的说明,建立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

1.假设某一商品经济社会(记为A)有S个人,n(变量)个人生产X商品,m(变量)个人生产Y商品,生产的商品归个人所有(私有制),且S=n+m。还要求个体间无差异,每个人可自由选择生产商品种类,但一个人只能生产一种商品。在某t时期内,生产力水平不变。

假设的作用及根据。社会既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又是其理论前提。“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如交换价值,是以人口,以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人口为前提;也是以某种形式家庭、公社或国家等为前提的。”[11]“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12]这里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角度。关于“社会”的特征,汪丁丁概括如下:“①社会是一群人,而非单个人。‘社会’语词来自拉丁文‘Socius’,意思是‘伙伴’,‘合伙人’。②社会是一群处于相对稳定关系中的人,而非临时拼凑,转瞬即逝的群体。”[13]汪丁丁通过对什么叫“相对稳定关系”的回答定义了某一相对稳定程度界定的社会,而其中的“关系”叫做这一社会的“制度”。[14]而对于商品经济社会而言,其“制度”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又以分工和私有制为前提。因而假设社会中一部分人只生产X商品,另一部分人只生产Y商品[15],并且生产的商品归个人所有。而这种交换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则由在t时期内生产力水平不变保证。这里限定时期的作用在于“交换价值是个历史范畴,只适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定时期。”[16]而假设“给定生产力水平不变”是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的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17]关于个体选择的自主性,选择的唯一性及个体间的无差异性的假设是为了便于分析。

假设1的作用可概括为强调整体的角度,从空间(一定社会)和时间(t时期)上为理论模型定界。

2.假设个体 的需求结构为 i=12,…S 1 为常数,社会总需求结构为 ,其中 ,所以 2)。

假设的作用及根据。需求,指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中主体对使用价值的欲求、需要。马克思曾说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我这个模型中,“需求”是经济系统的运行(包括生产、交换等)的动力。这里需求结构定义为两种商品(X,Y)的比例关系。这可理解为是对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的简化。这是因为本文分析的视角与目的不在于分析需求结构(组合)与价格,收入变量间的关系[18]。又因为这里要建立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社会的系统模型,不涉及储蓄和投资,所以不需要引入“边际消费倾向”[19]。这里假设的作用在于说明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完全在于消费,或者说当期生产与交换的结果全部用于消费。假设需求比例为常数,主要基于社会中“交往行为”使人们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属性的认识达成“共识”[20],因而每个人的需求比例都相同,且与社会总需求比例相同。这也可以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根据。

3.假设个体 选择生产X商品时 。个体 选择生产Y商品时 为既定生产资料,f为生产X的劳动生产力水平,g为生产Y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由假设1,个体间无差异,规定每个人拥生产资料量 相同,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力水平相同。这样,则 为常数,令 为常数,又由假设1n个人生产Xm个人生产Y,有社会总供给结构(XS,YS),其中 ,则 4),又有 5

假设的作用及根据。每个人只能“选择”生产一种商品这符合分工和专业化的要求,“在自发的社会内部分工成了生产的基本形式的地方,这种分工就使产品具有商品的形式。”[2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22] 为常数,说明个体选择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不变,由生产力水平不变保证,并且这里的边际量是以个体生产量为单位的。社会总供给结构由个体供给加总而得到的。 说明给定人口数(劳动者数)s时生产(XsYs)的各种可能组合,相当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只不过这里是离散的。( 代表生产X商品的人数, 代表生产Y商品的人数)。但考虑到社会人口数量的大量性,分析上的简便性以及对分析结果的本质上无碍性,也假设是连续的。关于“生产力”,这里指的是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力。为了便于分析,假设每个人都有这个平均水平的生产力。这样个人的生产力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同。进而生产某种商品的个人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当然现实的情况是生产者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导致竞争,进而由个体生产技术改进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而这个假设的作用在于简化了这个过程(指竞争),便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间价值量的比较。在这个假设中t时期长度为T(如一年)可以看作是生产 ,或生产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 具有相同的价值量。因此 表示XY的交换比例,即一单位Y 单位X

其实“机会成本”与“交换价值(比例)”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不同侧面。机会成本是从个人体角度选择生产某一商品而放弃另一商品的数量。而交换价值是从交换双方(或n方,指整个社会)的角度找到商品相互比较的共同的东西(从质上和量上)。这样看来可把交换价值看成是,个体选择“机会成本”的主观间客观化[23]的结果。

经济系统的几何表示:


X

0

Y

E


4.对整个经济系统而言,当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符时,供求(总量及结构)平衡。即当 …(6)时供求平衡。

把公式(2)、(4) 代入(6)得 ,代入公式(5),

如图E点为供求平衡点。在这点上说明有 人生产X, 人生产Y,此时社会总供求平衡。这里说明了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存在性。

5.达到供求平衡的机制

前面说明了供求平衡的存在性,但是这一平衡是如何达到的呢?是否具有稳定性?下面说明这两个问题。

先考察某一个体 ,其需求结构为 ,假设i生产的是X,则 ,一部分X商品用于交换设为 ,另一部分X商品用于自己消费设为 ,其中 。由公式 表示X,Y的交换比例,即一单位Y换 单位X,这样i可换得 。交换结果为( )。个人处于效用最大的均衡状态(这里隐含假定达到个人需求结构(比例)的条件下消费越多的商品,效用越大)。此时, ,这说明,个体i生产X时把 用于交换,来换取 ,同时留有 。当经济系统中每个人都处于均衡时,经济系统达总供求平衡。因为 ,则 ,表明经济总供求平衡。

这说明总供求平衡是通过个体间交换过程达到的。这一交换过程可假想为n个人“随机配对”[24]的物物交换过程。但是如果在t时期过多的劳动者生产某一种商品,则有一部分劳动者的商品不能实现其商品的价值,那么在t+1时期,一部分劳动者将转入另一行业生产另一种商品。这体现了“部门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一种供求信息,推动了生产者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 [25]由于整个社会的无计划性,个体选择的自由性,这种供求平衡是经过一定“时间序列” [26]的社会s人重复博弈的结果[27]。由于在平衡点处,任何个体单方改变选择都没有好处,因而经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纳什均衡)。

三、系统分析方法理解劳动价值论

本节主要以第二节经济系统模型为对象,通过分析来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同时也说明劳动价值论蕴含于这一经济系统中或者说这一经济系统体现了劳动价值论。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通过对系统模型的整体考察发现“价值”这一范畴在空间(社会范围或层次)和时间(不同时期及长短)维度上具有相对性。因为从模型中可以认识到,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界定社会范围(如A)及时期(如t)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在家庭这一社会组织中算作价值的事物(家庭内部人员相互认可)在国家社会中不一定是价值(国家社会不认可,因而价值不能实现)。在短期内(如一周)是价值的事物(指产品和劳务),在长期内(如一年)不一定是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28]而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更纯粹讲就是价值),因而财富也具有这二因素。货币是特殊商品,也具有二因素。它们都具有社会形式(表现价值)和物质内容(使用价值)。就“价值”这一因素而言,在空间和时间维度具有相对性,因而“财富”“商品”“货币”等范畴都有其相对性。空间上的相对性,比如:1.相对于企业,货币(指法定纸币,如人民币)是财富,但相对于国家则不是财富,仅仅是流通手段。2.同一物品或劳务在某一社会范围用于交换是商品,而在另一社会范围不能用于交换则不是商品。3.人民币在中国(既定社会范围)可流通,到外国则不具有货币职能,必须通过兑换来购买他国物品和劳务。时间上的相对性,某些事物在短期可看作是价值,但在长期则不看作是价值。这与价值形式的存在时间长短有关。比如:一般来说“劳务”交换的价值形式存在时间较短,而物质产品交换的价值形式存在时间较长。因而在古典经济学中,考察国民财富年总值时不核算“劳务”的价值。

2.系统模型体现社会分工与私有制是交换的前提。分工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而言,如在系统中生产X商品和Y商品,这是人们相互交换的动力(由个体需求结构体现)。而私有制指劳动者相互承认其劳动成果归劳动者所有。这一产权界定是社会博弈的结果[29]。它保证交换关系顺利进行并稳定存在,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制度”,而在这一交换关系中体现着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3.在第二节中,关于达到供求平衡的机制的论述说明了在交换价值(比例)背后 ,是劳动的交换。个体总是以“机会成本”来衡量现有交换的相对价格的高低,进而决定下一期生产还是购买。这一选择的不断调整促使经过一定时间序列,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状态。在这一均衡状态下X商品与Y商品交换比例完全与劳动时间成反比例。这也说明了作为交换价值表现的等同的东西——价值 ,其实体是抽象人类劳动。

4.在系统模型中假设在t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变。而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论述有“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30]“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31]“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32]这些论述与放松生产力水平不变这一假设下的系统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下面是分析。

假设由tt+1时期, 变为 变为 t时期与t+1时期的长度都为T(假定)。因为在同样的时间内(T)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所以在t时期生产 t+1时期生产 具有相同价值量(记为W)。当劳动生产力提高时 ,则单位X的价值量变小,即 。当劳动生产力降低时 ,则单位X的价值量变大,即 。随着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变动,由t时期的 ,变为t+1时期的 。变化的方向(变大或

变小)由代表生产力变化的 决定。

四、价值源泉批判

“批判”,这里强调的是对“价值源泉问题”争论的厘清。这一批判或厘清的方法途径是对不同理论观点进行认识论的反思。未经认识论反思的理论观点是一种独断论。任何理论观点都有其出发点、前提,这一出发点、前提可能在理论观点阐述之前明确提出,也可能并没有被理论观点提出者意识到。

本节通过对价值源泉问题不同观点的认识论反思,发现其出发点、前提(这是理论观点提出者意识到或未意识到的坚信的东西)。然后运用上文的相关结论对其出发点、前提加以批判或厘清,进而达到厘清“价值源泉问题”的目的。

批判的对象是关于“价值源泉”的两个问题:服务部门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下面依次分析。

对于前一个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服务部门劳动不创造价值。”这一观点隐含的前提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时空限定)。“当然,马克思完全意识到‘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在很小的范围内也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对雇佣他们的老板来说都是生产工人。’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可以完全置之不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442443页)。”[33]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的时空前提下是成立的。若改变前提,也可使“服务部门劳动也创造价值”成立,这可由第三节中“价值的时空相对性”推出。价值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34]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并且用于交换。其实无论物质生产劳动还是服务部门劳动都不过是具体劳动,单从这一点上判断不了是否创造价值。只有限定了社会范围(空间上)和历史时期(时间上)才能判断哪些具体劳动是用于交换,进而判断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这里“创造”一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价值实体”不同于可感观的物(如桌子)。价值是一种社会存在,只能从关系中判断某事物(产品和劳务)是否有价值或认作价值。而“创造价值”使人容易理解成类似“创造一个桌子”。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大多是“词语”(语言)的原因。

对于后一个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这一理论观点的出发点是个体(如企业)。若从个体角度分析,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如机器)可影响用于交换的商品量。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商品总量。由于个体生产力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较小,因而假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结果该个体商品价值实现的总量增加。从而认为增加的价值量是物化劳动(机器)创造的。

但是,“价值”这一范畴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规定的(第一节假设1)。因此,从个体角度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否则,就须对“价值”范畴重新界定。因此我同意宋则行的观点“物化劳动并不创造价值”。[35]

五、简短结语

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化,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建立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该模型认为价值、财富、商品、货币等范畴具有时空维度的相对性;体现了分工和私有制是交换的前提;说明了商品交换的背后是劳动的交换;又通过对生产力变化的分析准确地理解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又对当前价值源泉的争论加以厘清,认为在某一时空范围内“服务部门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而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本文的局限主要是限于本人的能力关于辩证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与本文的方法的关系未加阐述。因而我对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化的深层合理性没有把握。所以,本文只能算作试探性工作。

使用道具

7
怒海狂澜 发表于 2009-3-20 18:1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晕 怎么买了没内容呢?

使用道具

8
xias000 发表于 2009-5-14 18:5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章已经重新上传。

每天提出一个问题。

使用道具

9
xias000 发表于 2009-5-14 19: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年前的论文。现在看来,也还是值得一读的。

价格是高了点,自然有其原因。

每天提出一个问题。

使用道具

10
凤凰初涅槃 发表于 2009-5-14 19: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两年?唉,直是浪费了大好青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17